如何正確面對憂郁癥 憂郁癥該如何治療
不只身體會生病,你的心理在乘載過多負面情緒或壓力時,也會生病。
「就像是心靈感冒一樣,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在一某個時間點有憂郁癥的癥狀出現(xiàn),」亞東紀念醫(yī)院精神科主治醫(yī)師吳珮全說。
全球近3.5億人患有憂郁癥。而根據(jù)董氏基金會估計,臺灣則約有100萬民眾罹患憂郁癥。當憂郁癥愈來愈普遍,民眾更該正視該病癥,讓受病癥困擾的民眾能及時獲得適當協(xié)助。
破解憂郁癥常見5大迷思,讓大眾能正確面對憂郁癥。
迷思1:開朗的人不會憂郁
「大家都覺得我是充滿正面能量、都是開心很有活力的一個人,我確實是,但我曾經(jīng)也有憂郁癥,」Janet毫不掩飾地流著淚,在影片上自訴。
大眾往往難以將「開朗樂觀」和「憂郁癥」連結(jié)。吳珮全說,甚至還有些病患自覺個性樂觀、堅強,不愿面對自己可能罹患憂郁癥,而延誤治療或協(xié)助,更讓情況惡化。
其實,憂郁癥的產(chǎn)生,是受到社會、心理及生理因素的綜合影響。不論是誰,在壓力、負面生活事件(如:失業(yè)、喪親、離婚、分手等心理創(chuàng)傷等),或心血管疾病等生理因素的影響下,都可能發(fā)展成憂郁癥。
迷思2:心情低落就是憂郁癥
憂郁癥的常見癥狀是感到悲傷、疲勞無力、對事物失去興趣、內(nèi)疚感,或自我價值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行動或思考緩慢或躁動、飲食或睡眠狀況大幅改變等。
有些民眾在有癥狀產(chǎn)生時不免緊張,「我是否有憂郁癥?」
一般來說,上述癥狀要達五項以上,且「要連續(xù)達兩週以上,才可能是憂郁癥,」吳珮全說。
但若民眾已自覺心情低落,則可盡早調(diào)整生活作息、避免憂郁癥產(chǎn)生。
例如,調(diào)整生活作息,讓起床和就寢時間固定;增加戶外活動,曬太陽可吸收維他命D,有助于抗憂郁外,運動時大腦分泌的腦內(nèi)啡也能有助于情緒穩(wěn)定;或是在睡前可做瑜珈等伸展運動讓自己放鬆;且三餐飲食盡量均衡。
一旦癥狀仍然沒有改善,則可至各大醫(yī)療院所精神科、各縣市心理衛(wèi)生中心,或生命線、張老師專線等資源,尋求專業(yè)建議(可參考董氏基金會全臺憂郁癥資源地圖)。
迷思3:暴食、嗜睡和憂郁癥沒關(guān)係
「憂郁癥發(fā)作時,不就是失眠、食慾不振、體重減輕,嗜睡或暴食和憂郁癥沒關(guān)係吧!」
如果你這幺想,只對了一半。Janet就曾指出,她憂郁時曾暴食,即便吃飽了,但仍將食物往嘴里送。
相較于失眠或食慾不振,「嗜睡嚴重或是暴食,雖然臨床上比較少見,但實際上也是憂郁癥的癥狀之一,」吳珮全提醒。因此,若有食慾或睡眠狀況大幅改變,也得特別注意。
迷思4:先讓他自己靜一靜可能比較好
臺灣民眾習慣讓情緒不佳的親友先自己靜一靜,或告訴他「想開點」。
但外界具同理的協(xié)助,對憂郁癥患者來說很重要。
吳珮全表示,「臨床上和病人會談發(fā)現(xiàn),嚴重憂郁癥病人希望有人主動和他談?wù)勊男睦頎顩r,只要有人愿意跟他談,就能緩解他心理的壓力或困惑!
且憂郁癥患者會感受周遭親友對憂郁癥的接受度,若外界對憂郁癥友善、不指責,「病人較敢于表現(xiàn)自己真正的樣子,」吳佩全說,否則,可能會壓抑情緒、不敢釋放。
另一方面,Janet則以戰(zhàn)勝憂郁癥的過來人經(jīng)驗,鼓勵情緒低落或憂郁傾向者,適時向外尋求幫助。
「我們都會有需要其他人幫忙的時候,不要覺得你是一個人,不要覺得你有這種感覺是不對的,你不孤單,」她在影片中說著。
迷思5:憂郁癥唯有靠藥物治療
臺灣民眾常把「西藥當毒」,而拒絕治療憂郁癥,但這可能讓憂郁癥惡化。
其實除了抗憂郁藥物治療外,還有多種能有效治療憂郁癥的方法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列舉,有些輕度憂郁的患者,可先透過認知行為治療,或人際心理治療(例如,和臨床心理師對話)等協(xié)助;中度或重度憂郁,則再輔以藥物治療。不過這仍得視民眾的狀況而定,民眾可在醫(yī)師等專業(yè)人員的評估下,得到適合的治療。
-
無相關(guān)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