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長安道》范偉:表演要有分寸感,過猶不及
在范偉身上,曾經(jīng)最顯著的標簽應(yīng)該要算是喜劇演員了,直到他憑借文藝片《不是問題的問題》中的精彩演繹獲得第53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,才逐漸讓人們認識到“演員”范偉身上還有著更多的可能性。
在演過了諸多深入人心的經(jīng)典角色之后,在演慣了“平平常常的好人”之后,范偉在電影《長安道》中,嘗試塑造了“一個轟轟烈烈的所謂壞人”,有著區(qū)別于以往的角色標簽,呈現(xiàn)出非套路化的表演方式,這都讓范偉覺得還“挺有意思的”。
為人物理順行為邏輯 尋找角色立足點
電影《長安道》以一起文物盜竊案作為劇情導(dǎo)火索,講述了一對原本形同陌路的父女因這起案件被迫重逢,從而牽扯出一系列更為復(fù)雜真相的故事。
在影片的單人海報上,范偉的一個側(cè)臉目光向下嘴唇微抿,看似沒有表情的背后似乎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,流露出的多面性和復(fù)雜性,令人浮想聯(lián)翩,“我覺得這個人物目光或者說表情越莫衷一是、越空一點,可能給人的想象會更豐富一點。”
范偉扮演的“萬正綱”是一位以研究唐史著名、兼具名譽地位的大學(xué)教授,“他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名聲和形象”,也正因為如此,始終掙扎著、試圖保住這些的萬教授想控制一切,但結(jié)果卻反被控制、直至最后失去控制。
對范偉而言,塑造這個角色最難的就是理順人物的行為邏輯,“接到劇本后我就跟導(dǎo)演在一個茶館里,一起聊這個人物,捋了好幾個小時才捋明白這個過程,他(萬正綱)怎么一步一步就走到了這樣,居然害死了自己的女兒。”
作為影片中“隱藏”頗深的反面角色,范偉希望為他找到一些“壞”的理由,“其實他沒想到的是那么愛的女兒,居然是臥底來抓我的。然后他就覺得自己特別委屈,覺得你們都在騙我”。
在片尾的高潮戲份中,范偉為人物的情緒轉(zhuǎn)換做足了鋪墊,也為人物的行為找到了邏輯,“我更愿意把這個人物想象為是他忽視了延誤時間(女兒)會死,那時候他正在猶豫。我會這樣想他,(理解)他的無奈。”
談表演看重分寸感 探尋收放平衡點
近幾年來,范偉在大銀幕上的作品接連不斷,或許正如他所說,“到了年紀,可能更適合拍電影了”。至于說影片的類型,他倒沒有那么在意,“只要合適就行”。
例如文藝片《不是問題的問題》,為他帶來了口碑和獎項,但令人遺憾的是并沒有收獲好的票房成績。在他看來“這種電影可能就是小眾”,“比如我?guī)е绺缃憬闼麄內(nèi)タ催@電影,有些里邊特別微妙的那種東西他們看不太懂,也沒辦法。”盡管如此,范偉坦言以后碰到文藝片依然會接,不論票房怎么樣,“演員就是演好這個角色就好”。
面對選擇角色的時候,范偉也有著自己的標準,“其實說起來拍戲這個過程挺枯燥也挺辛苦的,如果老是演重復(fù)類型的,就像上班似的,朝九晚五就會很枯燥。所以就要來一個不一樣的,這樣就能帶著那種興趣或者興奮勁兒,面對角色,也就能苦中也有樂了。”
演喜劇出身的范偉,留給觀眾的固有印象非常深刻,無論是“范德彪”還是“藥匣子”,都是觀眾對他的第一反應(yīng)。所以他會希望多演一些正劇,能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來講述一個或正或悲的故事,“就像《美麗人生》那樣的電影、那樣的角色,我特別喜歡。”
作為一個曾經(jīng)的完美主義者,范偉現(xiàn)在變得坦然了一些,“現(xiàn)在好點了,知道什么事都沒有完美。但本能還是在導(dǎo)演沒說‘過’之前,還想更完美。甚至看成片的時候,也覺得自己還哪有遺憾的地方,就是這種性格。”
回看近幾年來范偉的作品,各類角色中,或油滑或市井或卑微,他都演繹得游刃有余,他看重的是表演的分寸,“我的理念就是過猶不及,要收一點,哪怕不到,也要讓觀眾多有點想象。如果給的太猛,真是自己看著都會冒汗,覺得特別不好意思。”
離開舞臺已經(jīng)很久的范偉,雖然依然想念“包袱響了就特高興”的成就感,但短時間內(nèi)并不打算回歸,畢竟還是太辛苦。對于影視,范偉想拋開曾經(jīng)的形象,詮釋一些“大悲大喜”的人物,希望能帶給自己、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。
-
無相關(guān)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