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禮節(jié)節(jié)高:兒子快結婚了自己彩禮錢才剛還完
2月7日,《新華每日電訊》刊載題為《典型惡風:兒子快結婚了,自己彩禮錢才剛還完》的評論。王順在老家的兒子年前看上了鄰村的一位姑娘,“親家”開口就是16萬元。對這價格王順早有心理準備,但讓他悲哀的是,自己18年前結婚欠下的彩禮錢去年才剛還完。
王順今年40歲,家在西部省份一貧困山村。1998年王順結婚時,妻子娘家要了個“公道價”——2萬元彩禮。拿到現(xiàn)在不值一提,但當時在西部農村已經(jīng)是天價。加上置辦、待客,王順父母欠下了親戚3萬元債務。沒想到,第二年王順父親便中風偏癱,這一病就是14年。加上兒子出生、翻修老房子,用王順的話說這14年幾乎沒有“隔夜錢”,欠下的債務只能年年還利息。2013年父親去世,王順和妻子來到省會城市租了半間房開了一家饅頭店,連干了3年,才把這錢還上。
在父親生病期間,王順無數(shù)次想種大棚、買車跑運輸致富,但就是攢不起啟動資金。說到這里,王順從褲兜里掏出一根擠得彎彎曲曲的煙,用手不停捋著:“這16萬元要是給了,我啥時候才是個頭。”
臘月是農村結婚的高峰期,隨著農村小年輕們扎堆結婚,“天價彩禮”問題再一次引起社會關注。仔細分析各地“天價彩禮”現(xiàn)象,形成的原因基本雷同,性別失衡、“供需關系”等解釋只是表象,歸結到一點還是形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的不良風氣。一筆不能承受的金錢,表達的不一定是男方對女方的重視,但買斷的很可能是小兩口的幸福。
彩禮節(jié)節(jié)高
魯北農民張克蘭做了50年“媒婆”。她向記者說:“我今年83歲,33歲第一次給別人說媒,一共‘說成’了104對夫妻。”張克蘭說,最近這些年,農民的“錢袋子”越來越鼓,結婚相互攀比、鋪張浪費之風在一些農村地區(qū)也愈演愈烈。
20世紀六七十年代
結婚前男方一般會給女方4到6身新衣服、6斤酒、8斤面、10斤油。
20世紀八九十年代
變成了8身新衣服,煙酒糖茶數(shù)量增加、檔次提高,有錢人家還要置辦“兩鋪兩蓋”(兩條被子兩條褥子)、“三轉一提溜”(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,有提手的錄音機)
20世紀九十年代
“三金”(金戒指、金項鏈、金耳環(huán))又加了進來,成了結婚標配。
進入21世紀以后
從早些年“見見面,六十六”“拉拉手,九十九”,逐漸上漲至“千里挑一”(1001元)、“萬里挑一”(10001元)、“三家一起發(fā)”(31800元).
一些農村彩禮頻出“天價”。“萬紫千紅一片綠”(一萬張5元鈔票、一千張100元鈔票和若干張50元鈔票)、“一動不動”(一輛汽車、一套樓房)、“三斤三兩”(三斤三兩重的100元鈔票)、“一二三四五”(一個院落、二層小樓、三斤重的100元人民幣、四輪汽車、50歲以下雙親)等“新詞新說”成了這一現(xiàn)象的真實寫照。
什么工作月入輕松過萬?想知道就到微信號:石化寶(bweipan)回復【工作】獲取升職加薪攻略。
【關注微信公眾號:石化寶(bweipan)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,僅需8元即可參與,快來試試吧】
-
無相關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