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文娟:隨花飛到天盡頭 申城戲迷淚別“林妹妹”
“仙姝歸天界,隨花飛到天盡頭;遺韻長留芳,高山流水遇知音。”昨天上午,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、“王派”藝術創(chuàng)始人王文娟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。為落實本市疫情防控工作相關要求,減少大規(guī)模人員聚集,告別儀式不對公眾開放,為方便廣大戲迷觀眾寄托對王文娟的哀思,上海越劇院特別開通了網(wǎng)上吊唁廳。
今年是王文娟丈夫、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誕辰100周年。“可能是他希望我媽媽去給他過三位數(shù)的生日,所以帶她走了。”王文娟女兒孫慶原哽咽著對記者說道。59年前,王文娟與孫道臨結為夫妻。如今,一對璧人在天上重逢。
昨天上午,記者看到到場親友紛紛以玫瑰花寄哀思,祈愿老藝術家一路走好。大廳外還有數(shù)百名戲迷前來送別,他們有秩序、注意間隔地靜靜等待,其中有人帶來了珍藏的演出票、老照片、手繪的畫像,還有忠實觀眾清晨六點就趕來只為送大師最后一程。
“王派”弟子穿上黑旗袍,以傳承告慰恩師
告別大廳中央的遺像上,幾代人心中永遠的“林妹妹”依舊笑得那么慈祥、溫暖。一旁的挽聯(lián)“臺上演戲不怕復雜精益求精無愧性格演員,臺下做人只求簡單樂于奉獻堪稱德藝雙馨”正是王文娟一生的寫照。兩旁大屏幕則滾動播放著獲獎畫面、《紅樓夢》《春香傳》等劇目中的經(jīng)典片段。大廳外,大型花束“永遠的越劇女神”道出了戲迷心中的王文娟,周圍22張不同年代的照片記錄了她對越劇從一而終的執(zhí)著。
王文娟創(chuàng)立的越劇“王派”藝術委婉典雅,秀美深沉,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畫,在越劇各流派中獨樹一幟。告別儀式現(xiàn)場,“王派”傳人們統(tǒng)一身著黑色旗袍,集體向老師敬獻了“千里共嬋娟”的大型花束。
“老師愛美,生前正式場合的清唱演出都喜歡穿旗袍。”“王派”名家單仰萍對記者表示。從1984年算起,單仰萍是陪伴在王文娟身邊時間最久的學生,她接受采訪時幾度說不出話來:“總會想到會有這一天,但是也不愿意這一天真的來到,老師是帶著美好、帶著精彩走完這一生的藝術道路。點點滴滴、千言萬語只能化作一句話,就是能成為老師的學生,是一生的幸福。我們會繼承好老師的藝術、老師的品行,把王派藝術繼承好、發(fā)揚好,我會盡我所能,為‘王派’,為我的老師,為所有喜愛她的觀眾朋友們做該有的藝術工作,不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。”
一直在創(chuàng)作路上,藝術是她的生命
住院期間的王文娟依舊心系越劇、心系“王派”發(fā)展。為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她還創(chuàng)作了越歌《蝶戀花·答李淑一》,并且始終關注著作品的進度。據(jù)王文娟的另一位愛徒王志萍回憶,六月份時,學生將剛錄好的《蝶戀花》初稿帶去醫(yī)院。沒想到,當時已處于昏迷狀態(tài)的王文娟聽到錄音突然睜開了雙眼,眼角滿是淚水,微微張開了嘴想要跟著哼唱。
“藝術是她的整個生命,她是一個熱愛生活,熱愛生命的老太太,所以她一直沒有停止創(chuàng)作,一直走在創(chuàng)作的路上。”王志萍猶記得去年教師節(jié),她第一次參加上海越劇院直播,想請王文娟為戲迷寫一幅字。王文娟沒有猶豫,題寫了“王派藝術薪火相傳”八個字。王志萍事后才知,這八個字王文娟反反復復寫了好幾個小時,“老師渾身充滿著對越劇的愛,她的血管里流的都是越劇的血。”
80后戲迷“有齊”大學時代愛上了“王派”藝術,那時三四個人湊在一起商量著為偶像打造一個網(wǎng)站。不知不覺,時間一晃已過去20年。難能可貴的是,因為這份喜愛,他們和王文娟還成了知己。“當時我們在網(wǎng)站上寫戲評,也會有一些批評意見,王老師看到覺得很高興,認為有年輕觀眾提意見很有意義。”
在親友的注視中、在戲迷的道別聲里,“林妹妹”已隨花飛到天盡頭,但“王派”藝術因為傳承和發(fā)展,將生生不息。
-
無相關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