鐵剎山是怎樣的景區(qū)?鐵剎山景區(qū)內(nèi)有哪些景觀?
鐵剎山是怎樣的景區(qū)?
距本溪市東40公里,有一座主峰海拔900多米,方圓20余里的奇山,這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(fā)祥地--九頂鐵剎山,為長白山余脈,中有元始、真武、靈寶、玉皇、玄武、太上、錦繡、香爐、獅子、南天、北天、紫氣、金母、來龍等十余座頂、峰、嶺、巒,間以云光、日光、天冠、天橋、乾坤、臥虎等巖洞,山上流水潺潺,野花灼灼,翠柏參天,蒼松蔽日,云霧飄渺,清風(fēng)徐徐,風(fēng)景優(yōu)美,名勝眾多;其中猶以云光洞最為著名,洞呈葫蘆形,口高5米,內(nèi)高9米,深達(dá)30余米,內(nèi)有石龍、石虎、石蟾、石木魚、石壽星、石定風(fēng)珠、石仙床、石蓮盆八石景,皆天然而成,惟妙惟肖,人稱“八寶”,故亦名“八寶云光洞”,洞口巖石上刻“九頂鐵剎山,八寶云光洞”十字。
九頂鐵剎山有源遠(yuǎn)流長的歷史。不僅有傳說的長眉李大仙在此修仙得道,更有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于明崇禎三年( 1630 年)在此出家,開創(chuàng)東北道教龍門派的歷史。郭守真字致需,號靜陽子,生于 1606 年,原籍江南,后到遼東,定居于此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內(nèi)。后拜龍門派道士李常明為師,在北京白云觀受戒。此后,返回鐵剎山收徒傳道。 1663 年,在清代將軍烏庫扎支持下,在盛京(今沈陽)建立三教堂,勢力大增。郭守真乃以九頂鐵剎山為上院,三教堂為下院,積極向外擴(kuò)展勢力,派諸徒到東北各地興建廟宇,占據(jù)土地,收徒布道。如吉林清華宮,黑龍江的慈云宮,遼寧千山無量觀等都是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的道教龍門派的支持。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確為東北道教的發(fā)源地,被稱為東北道教的“本山”。
鐵剎山景區(qū)內(nèi)有哪些景觀?
山間原有郭祖塔、天官廟、三清觀等道教建筑。全山方圓二十余里,是省、市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鐵剎山有五個山峰,中峰原始頂,北峰真武頂,南峰靈寶頂,東峰玉皇頂,本峰太上頂。因從東、南、北三面仰視,元氣可望見三個頂峰,三三合而為九,故名九頂鐵剎山。
該山奇峰峭拔,林木蔥郁,古樹參天(可惜1967年秋天一場山火燒掉大片古樹),洞穴幽深。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,山上多古洞,有云光洞,天橋洞,乾坤洞,日光洞,風(fēng)月洞,懸石洞,郭祖洞、三仙洞。其中以云光洞為最大,神話故事中說,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練,楊金豹曾在此投師學(xué)藝。
鐵剎山巖洞較多,最負(fù)盛名的是八寶云光洞。此洞居山南,形如“八字”。洞口高5 米,洞內(nèi)高 9 米,洞尾高 7 米,洞長約 30 米。洞中有石虎、石龍、石壽星、石蟾蜍、石木魚、石仙床、石定風(fēng)珠、石蓮盆等“八寶”。洞口正中上方刻有“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” 10 個大字。在云光洞上方還有乾坤洞、玲瓏洞、臥虎洞。在乾坤洞附近的摩崖頂上有東北道教始祖郭守真的坐觀。觀下有泉水井,清澈見底,常溢不竭。
鐵剎山歷代游人題詠和石刻隨處可見,“與天同壽”磨崖石刻,高 8 米,寬 5 米,碑文 800 余字,出自清末學(xué)者、曾做過張作霖家庭教師的遼陽人白永貞之手。太上頂上有“直上青天”,原始頂有“一覽眾山小”等石刻。尤其是乾坤洞下青石上刻唐楷的“乾坤正氣” 4 個大字,字長 1.8 米,字寬 1.3 米,筆力雄勁剛健,厚重深沉,刻工極精。游人無不為之驚嘆,為之擊節(jié)叫絕!
標(biāo)簽: 鐵剎山景區(qū) 鐵剎山景區(qū)的介紹 鐵剎山
原標(biāo)題:鐵剎山是怎樣的景區(qū)?鐵剎山景區(qū)內(nèi)有哪些景觀?
-
無相關(guān)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