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抗疫人 5歲女兒“畫豎杠”等媽媽回家
在鄭州的隔離病區(qū)里,90后護士焦傲已堅守了20天,“再苦再累都不怕,就是有點想女兒了”
聊起女兒就哽咽的焦傲,是一名90后寶媽,也是鄭州市第七人民醫(yī)院心內(nèi)科的一名護士。
至今,她已離家20天,她說,5歲的女兒每天都在“畫豎杠”等她回家。
8月5日晚上,是焦傲到鄭州市第六人民醫(yī)院的第一個夜班,她沒想到這么快就“破防”。
“我要找媽媽,我想媽媽……”7歲患兒小藝哭得令人心疼。
一旁的焦傲也在防護服的面屏下流淚,“當媽的最看不得孩子哭,忍著忍著還是沒忍住。”
焦傲說,由于父母都在隔離,小藝整天在哭鬧中度過,“想媽媽”“找媽媽”“媽媽明天能不能來接我”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看著小藝這樣,焦傲和同事們想盡各種辦法哄小藝開心,更是充當起了臨時媽媽的角色,為小藝洗頭、扎辮子、洗衣服……給小藝申請零食、游戲機,還給小藝買了新衣服。
慢慢地,小藝笑聲多了,前幾天,還畫了幾張畫送給護士“媽媽”和阿姨們。
“她不愿意做核酸檢測,護士長趙巧燕足足抱了她40分鐘,后來她在護士長的懷里做完了鼻咽拭子。”焦傲告訴河南商報記者,剛開始的那幾天,27個人組成的醫(yī)護支援隊接管了六院四層樓的封閉病區(qū),壓力真的很大,但不管再忙,最讓她們牽掛的還是小藝。“因為,我們都是媽媽啊!”
“孩子一人在醫(yī)院,還在凌晨經(jīng)歷了從六院到鄭州陽城醫(yī)院的轉(zhuǎn)運,別說這么小的孩子了,大人這么折騰,也會不舒服。”焦傲說,看見小藝就能想到自己的女兒,“我女兒每天在家‘畫豎杠’,過一天,畫一條豎杠,盼著我回家,小藝一定也想早日跟媽媽團聚,所以我們就盡力把她照顧好,等解除隔離后,她能健健康康地回到父母身邊。”
常規(guī)的疾病護理、送餐、喂飯……在這里,大家就像家人一樣互相幫扶
小藝只是眾多患者中的一個,照顧好患者的起居也是焦傲和同事們眾多工作中的重要一項。
75歲的劉老先生覺得頭發(fā)長了不舒服,護士陳艷梅、張培如、紀鵬慧就用刮胡刀一點點地為老人收拾干凈。
年輕患者每天只玩手機怎么行?于是,護士馬歡指導(dǎo)患者和護理人員一起練習(xí)八段錦,鍛煉身體,豐富枯燥的生活。
沒有保潔人員,拖地、消殺、收拾生活垃圾就得自己做。
焦傲說,三個人一組,負責(zé)20個房間加上護士站、走廊等全部辦公區(qū)域,消殺一小時,拖地兩小時,每天要進行2次,“穿著防護服拖地,5分鐘全身就濕透了”。
此外,給患者治療、送餐、喂飯、打水……這些事情做下來,她們身上的衣服濕了就再沒有干過。入秋的夜晚,她們在回駐地的車上,冷得只打寒戰(zhàn)。
最近,她們建了一個群,“這個群本來是為了方便患者告知需求,沒想到患者會時不時發(fā)一些感謝我們的話,也會有患者互相鼓勵,感覺很溫暖。”焦傲說,在這里,大家是個共同體,醫(yī)患間的角色已經(jīng)被淡化了,就像家人一樣,互相感動著,互相幫扶著。
截至發(fā)稿時,焦傲剛下班,她說,身上已經(jīng)干一半了,再等等就全干了,而此時,她還沒能回到駐地吃上飯,“在這里,再苦再累都不怕,就是有點想女兒了,她比我都清楚我?guī)滋鞗]回家了,一條豎杠又一條豎杠畫著,一條豎杠就代表一天”。(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)
-
無相關(guān)信息